李尚勇说困局2021-01-08 15:37:27
《人口困局》作者 李尚勇
【导读】在中国“人口高位运行”结束之前,绿色生态种植养殖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给城镇居民。绿色生态农业在现阶段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部分人群的“自觉自救”。这种“自救”行动之所以意义重大,就在于它探索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,探索了绿色生态种植养殖方式,并且代表了人类绿色生态生存的方向。
近些年,化肥、农药、激素和抗生素现实危害性的个案层出不穷,在此教育下,国人的绿色生态食品意识开始苏醒。在这个过程中,媒体披露的“绿色食品特供”[1]也给了公众相当多的启示。
其实,化肥农药种植方式(含大面积规模化经营)是完全可以为“绿色生态农业”所取代的,只不过耕地需要一个3、5年的“脱毒期”,这期间会有大幅减产发生。从农业转型、摆脱“石油化学农业”陷阱来说,这是一个好消息。但坏消息是,虽然理论、实践、技术都支持农业向绿色生态、可持续发展转型,但中国的现实(主要包括制度、经济和人口实现)却难以支持这一转型。
笔者在考察中看到,双河村村民从全面生态种植中受益颇多。一是农产品品质大幅提升,村民吃上了绿色生态健康的食品。二是一系列绿色生态剩余农产品都卖出了好价钱,例如常规稻大米的价格提升了4倍。三是村民的种植劳动是健康的,他们不再因为喷洒农药而受到毒害,这明显减少了患病的概率。四是环境明显改善,水质、空气逐渐好转,土壤里又有了蚯蚓,昆虫种群逐渐恢复平衡,虫害明显减轻。五是全面生态种植大大提升了村民的“幸福指数”。笔者与该村村民交谈,他们认为自己吃得比城里人健康,再加上水好、空气好,身体更健康,其“自豪感”油然而生。笔者看到,该村村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大增,干群关系明显改善,其面貌焕然一新。[2]
然而,显而易见的是,双河村全面生态种植的成功经验不可能在全国推广,因为,前面已经论证,在14亿人口大国,全面绿色生态种植养殖“恐怕连半数国人也养活不了”。以双河村为例。该村500余户,1700多人,大多数劳动力外出打工;耕地面积约1980亩,人均耕地1.15亩,其中,水田300亩,人均不足0.2亩。粗略估算,由于人多地少,在全面绿色生态种植的条件下,该村目前能够提供给社会的剩余农产品不会超过20%。这意味着,1700多人的村落仅能够提供养活300多人的剩余农产品。
正因为如此,14亿中国人口现在还不得不主要依靠“现代农业”去养活。尽管本书将“现代农业”的一系列弊端、危害陈述得如此清楚明白,但目前也只能如此。这便是中国“人口高位、超高位运行”条件下,历史的无奈。
尽管如此,在现阶段,绿色生态农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,笔者想,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说明。
第一,在有条件(主要是远离城市、工业区且没有外来河流污染)的农村地区,尤其是生态环境尚好的山区,可以像双河村那样有组织地实施全面绿色生态种植,这可以让村民、山民过上绿色生态健康的生活。
由于生态种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,而生态农产品又有更高的价格,因而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,这可以吸引打工“游子”回村就业,“空巢”家庭有望减少,农村和农业的衰败有望被遏制。
但是,不能期望绿色生态种植能够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,其主要原因还是人多地少,人均绿色生态农业资源太少的缘故。不过,它能够在有限地区恢复农民山民低成本、绿色生态的传统生活方式,这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。
笔者曾在双河村考察报告的结语中写道:我们许多人,尤其是一些地方官员和主流学者,就是看不得农民、牧民、山民的低成本、绿色、生态的传统生活方式,总认为他们落后、保守、不开放;总想把这些低成本传统生活方式“赶尽杀绝”,以便把他们纳入自己的所谓“现代化”、“城镇化”的“宏伟规划蓝图”之中。殊不知,这是非常错误的。因为,从根本上说,他们这是轻视人类丰富的创造力,无视人类文明多元化,并明显带有某种非常恶劣却又难以言说的偏执和狭隘(其背后往往暗藏私利);他们骨子里把“美国式现代化”看成是发展方向,把高楼林立看成是“现代化”的标志,把汽车拥堵看成“现代生活方式”,其结果便是今天的现实,“资源严重超载透支,环境严重污染,生态持续破坏”。
然而,关系根本的基本法则是不容破坏的:正像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则一样,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也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法则。[3]
前几天,笔者认识了一位山区农民。他向我介绍了他们的幸福生活:他们村有100多户人家,他家有五六十亩地,200多亩山林。他们种粮、种菜、养畜禽,生活富足。只是前些年现金收入少,但这两年山林里的经济林木成材,可以轮流砍伐出售,每年可以卖10多万元。几年前,他们村所在地被市里规划为水源保护地,全部山民将要迁出。这位山民告诉笔者,即使耕地被征用,人迁出去,但依靠那200多亩山林,他们家依然可以生活得很好。
第二,全面实施绿色生态种植的农村地区能够有效恢复生态环境,增加中国环境后备容量。
笔者在《人口困局》出版后的后续研究中曾将中国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概括为[4]:由于“人口高位运行”和经济高速增长,中国目前已经出现城乡全面、立体污染的严重局面,这意味着,中国环境的后备容量已所剩无几,中国环境治理事实上已经缺乏“战略纵深”,缺乏“战略回旋余地”。在这种局面下,环境治理最终是赶不上环境污染速度的,因此,中国的环境只能长期维持“局部有所改善,整体在恶化”的局面。
但是,如果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,尤其是边远山区,有组织地实施全面绿色生态种植养殖,那可望在许多流域(尤其是小流域)的源头地区恢复绿色生态环境,这无疑会增加中国环境的后备容量,对于遏制严重水污染无疑会有非常积极的意义。
实际上,近些年,许多地方政府出台的水源地保护法规,都明确规定,禁用农药、化肥、激素。例如,《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》[5]规定,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,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,禁止畜禽养殖(这等于禁激素和抗生素)。
第三,由于人多地少且环境严重污染,绿色生态农业资源已经非常有限,所以绿色生态种植养殖所能够提供的剩余农产品非常有限。从全社会来看,除了从事绿色生态农业的农民以外,恐怕只有少数城镇人口能够从中受益。
由于绿色生态农产品稀缺且价高,于是有人便想利用“现代农业”生产手段去扩大绿色生态种植,比如,使用机械化耕种,通过公司化、规模化经营,等等。但是,前面已经讨论过,这种深深打上了“现代农业”烙印的惯性思维与绿色生态种植理念格格不入。
例如,虽然绿色生态种植并不排斥农业机械(一般应小型化),但拒绝大规模机械化耕种方式;绿色生态种植也需要资金投入,需要金融扶持,但是拒绝非农产业资本下乡,拒绝侵占农民利益的公司化(如“公司+农户”),拒绝排挤小农并力图消灭农业家庭经营的土地规模经营。而且,绿色生态种植所遵循的“生物多样性”和“以地养地”基本原则都与“现代农业”不相容。
绿色生态种植的上述基本原则和要求,是“现代农业”及其大型机械化耕种、公司化、规模化经营完全无法实现的。从根本上说,“现代农业”只能依靠“六大害”支撑,而与绿色生态农业无缘。
推而论之,在中国“人口高位运行”结束之前,绿色生态种植养殖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给城镇居民。这也就是说,对于14亿中国人来说,真正的绿色生态食品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“奢侈品”。与一般奢侈品不同的是,这种“奢侈品”主要由从事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的农民享用。
第四,对于绝大多数城镇人口来说,绿色生态农产品可以作为一种美好的理想,并寄希望于遥远的未来。人还是要有希望有方向的。至于这些人口的现实食品供应,那恐怕还是只能依靠“现代农业”提供浸润“六大害”的农产品。这是“没有办法的办法”。
可见,绿色生态农业在现阶段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部分人群的“自觉自救”。这种“自救”行动之所以意义重大,就在于它探索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,探索了绿色生态种植养殖方式,并且代表了人类绿色生态生存的方向。
[1]中国的“特供”由来已久,过去是向特权阶层提供副食品供应,近些年是提供绿色生态农产品。2011年5月,南方周末的报道《“低调”种菜》使“特供”浮出水面。实际上,不仅特权高层有“特供”,而且下面的部委、省级机关和有关部门都自己搞了“特供”基地。“全国各省级政府的一些部门都有特供食品基地”。(记者吕宗恕等:《“低调”种菜》,《南方周末》,2011年5月5日,第C14版)
[2]李尚勇:《一个全面生态种植的村庄》,中国改革网/李尚勇个人专栏,2015年4月24日。
[3]李尚勇:《一个全面生态种植的村庄》,中国改革网/李尚勇个人专栏,2015年4月24日。
[4]李尚勇:《中国环境形势有多严峻》,《中国改革》,2014年第4期。
[5]成都市人大常委会:《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》,2015年1月1日起施行。
——————
中国食物之困:
◎“戒”不掉的化肥、农药
◎“离”不了的激素、抗生素(上)、(下)
◎“垃圾发明”——农膜
◎五大“毒素”的叠加效应
◎绿色生态种养殖的现实意义
◎绿色生态“味道”的启示
——————
延伸阅读
《水污染严重地区的“喝水自救”组合方案》
《大规模治污行动为何屡屡失败(1) 、(2) 、(3) 、(4)》
《水污染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》